•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用于水下目标探测的无网格稀疏恢复距离-角度估计方法
    2025-06-20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声学所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党员大会
    2025-06-30
    党建领航聚合力 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5-06-24
    声学所党委举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暨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2025-06-23
    超声学党总支召开党员大会
    2025-06-18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党总支召开“筑防线、树新风”微党课
    2025-06-18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特别研究助理小组举办2025年度第2期学术交流活动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6期学术交流会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科学之"声" 启迪未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5-05-20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深切缅怀汪承灏院士
      • 讣告
      • 汪承灏院士治丧委员会
      • 生平传记
      • 追忆悼念
      • 科研成果
      • 科学家精神
      • 音容笑貌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专家解读神秘的“实验1”号

发布时间:2009-06-16 作者:科技日报 记者 常丽君
【  小 中 大  】

停泊在三亚凤凰岛码头的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

“实验1”号先进的动力定位实时显示屏

   ■ 新闻缘起

  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近日在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启程首航。

  “实验1”号科考船是我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小水线面即船体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小,这一设计可使船体的抗波浪性能优异,在7-8级风浪下仍能正常作业。同时,该船推进系统采用电力,具有良好的低噪声效果;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动力定位技术,海上定点作业时,船体不会漂移。这一系列特性,为多学科的科学考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综合考察平台。据了解,“实验1”号科考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设计建造。

  风浪中航行不晕船、恶劣海况下能作业,众多先进技术已装备在“实验一”号科考船上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实验1”号综合科考船首航三亚,其被各大媒体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那么,这条船作为海洋科学家期冀已久的实验平台,究竟有哪些先进的性能和突出特点呢?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科考船建造办公室。办公室副主任刘宏伟向记者介绍了这条颇具神秘色彩的船。

  ——五大优势——

  风浪中航行不晕船

  “实验1”号是我国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从整体外观看,它显得“方方正正”,不像常规船那样呈细长流线型,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巍峨,甚至几分神秘。而在这方正、简洁的外表下所包裹的是先进的设备和非同一般的性能。

  小水线面双体船,也称SWATH船。这种船的船体与水面交界处的截面积非常小,并普遍采用双体线型,具有较好的耐波性和稳定性。

  “实验1”号船下部是两个细长的椭圆型潜体,内部划分为各种液舱、设备舱,尾部是推进螺旋桨和舵。潜体上部与两段狭窄的支柱相连,在两段支柱上搭起26米宽的大平台。船水交界的地方,只有两段狭窄而细长的支柱部位,水线面非常小,主要靠潜体提供整个船的浮力。

  对常规船来说,当波浪涌起时,因船的水线面很大,被水一托,船体就容易随水起伏。“实验1”号的潜体在距水面6米附近,狭窄而细长的支柱将波浪对船体的作用降低许多。因此,在风浪中作业时,平稳性非常突出,让人不容易晕船,这是小水线面船的最大优点。

  恶劣海况下能作业

  普通的船在较大的波浪中(四级海况以上),就很难正常开展科考与实验工作。

  比如,科考中常见的各种投放、打捞作业,若海浪比较大(比如四级海况),在一般船上就很难实施了,因为设备有可能和船相撞,损坏了设备,也可能撞坏了船。

  又比如,目前海洋科考中普遍采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声遥感和遥测,其中有的设备安装于船底,有的设备以拖曳方式远离本船的噪声干扰来工作。如果作为安装和拖曳平台的船舶航行平稳,则接收信号的质量就比较好;如果船舶摇摆、起伏,则这些设备无法保持稳定的姿态和位置,接收信号质量就会变差,甚至无法工作。

  而对于“实验1”号科考船,要求其可以在六级海况下能够正常作业,这种抗恶劣海况的能力可明显增加其在海上航行和作业的时间。

  活动面积宽敞舒适

  “实验1”号长60.9米,宽26米,活动面积很大。

  由于采用双体船型,船体较宽,在实验室布置方面较为方便,可以布置通用干实验室、湿实验室和专用实验室等10余个,兼顾了海洋声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生物和大气环境等多个学科和专业,最多可容纳45名科研人员同时开展工作。

  另外船上也可装置集装箱实验室。在船后部,宽敞的主甲板以及上甲板可以容纳更多的仪器和设备,方便装配和调试,从而可以在一个航次中安排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或进行较大规模的实验。

  减振降噪全船很安静

  一提到船,人们容易联想到隆隆作响的主机、微微震颤的甲板。过大的噪声和振动不仅影响船员和科考人员的工作与休息环境,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而且干扰科考设备的使用。为此,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实验1”号注重对船进行减振降噪,如采用柴电交流变频推进系统,取消了齿轮箱和长的轴系;对柴电机组等振动源采用了减振浮筏双层隔振措施;对部分舱室壁面进行了隔声、隔振处理。这些措施使得“实验1”号的安静性较好,有利于科学家安心开展实验工作,有利于科考设备的使用。

  巡航耗油具有较好经济性

  通常,科考船的最大航速似乎不算很高,这除了科考与试验往往并不要求过高的航速这一原因外,更多的是来自经济原因。国际上科考船的巡航速度一般都在10节左右,最大航速一般约15节,SWATH船的最大航速由于其固有的水动力特点往往低于15节。

  我国已有3000吨级科考船的24小时巡航耗油量往往接近20吨,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造得起、用不起”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船舶的经济性在规划和建设中受到普遍重视。“实验1”号船的巡航速度10节,最大航速达到15节,具有1—15节无级变速能力,续航力达8000海里,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强大功能——

  打造海洋研究的综合平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曾在“实验1”号首航仪式上说,海洋不仅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资源、环境息息相关。正如天文学研究离不开望远镜、高能物理研究离不开加速器,海洋研究也离不开科考船。

  “实验1”号是名副其实的综合科学考察船,可以把各种先进技术用在海洋科考上。譬如水声技术,电磁波在水下无法传播,声波是水中远距离传播的唯一形式,利用水声技术可以实现遥感遥测水温、水深、水流变化、海底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并具有测试速度快、覆盖面积大的优点。声学探测手段在海洋科考中不可或缺。随着各学科发展相互融合,水声科考与海洋考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实验1”号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根据不同专业的科考研究,“实验1”号可以在各实验室搭载各种专门的仪器设备,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可以搭载他们的水下机器人设备,以集装箱方式安装到船上,很方便。

  目前科学考察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全球联合,数据共享。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很多问题不是在某个国家某个区域内就能研究明白,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全球进行同步监测。有了科考船这个先进的载体,我们能够更方便地开展研究。

   专家连线

  “实验1”号历经7年研制成功

  记者:据说,目前世界上这种大型的SWATH船不多,我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科考船呢?

  刘宏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科考船建造办公室副主任):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引起各国的关注,90年代出现集中建造高潮,美国人在几年间连做了5艘大型的SWATH船。但这些船主要作为水声测量船或特种船使用。

  由于这种船的有效载荷较小,当初很多人认为用它来做海洋考察不合适,因为海洋考察要用到许多大型的仪器设备,比较笨重。后来美国还是建造了世界第一艘SWATH海洋科考船“基洛莫纳”号,把一些常规的海洋学调查都包括进去。其在2002年建成交付美国海军,属于美国国立大学海洋实验室系统部,并由美国夏威夷大学负责使用和维护。

  目前世界上这种大型的SWATH船共有10余艘,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我国对此也很关注,各方面一直呼吁我国应该建造自己的SWATH船。然而由于这种船在设计、建造方面的难度很大,国内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中国科学院领导站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高度,经过审慎调研,决策建造SWATH科考船。

  记者:建造过程是不是克服了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刘宏伟:中科院于2002年批准科考船筹备立项,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是自筹经费。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也都自筹了一部分资金,联合组建了项目经理部,负责项目建设工作。该船由中船重工702所设计,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由于是首制船,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科考船项目经理部和各有关单位在论证、设计和建造中解决了大量问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风险。从筹备立项到胜利交付,直至首航成功,历经7年。

  记者:您觉得“实验1”号未来应用前景怎么样?

  刘宏伟:“实验1”号目前已投入使用,6月份就安排了一个较大的专项航次,预计今年还将有两个较大的航次。经过多次海上试验和使用,“实验1”号科考船的性能将得到更充分的检验和验证。


附件下载:

上一篇:

科学认识医用超声耦合剂——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牛凤岐教授

下一篇:

中科院近百研究所向公众开放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