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用于水下目标探测的无网格稀疏恢复距离-角度估计方法
    2025-06-20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2025-07-03
    声学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2025年度第二次集体学习
    2025-07-03
    声学所召开第二季度党建工作推进会暨“学精神 强作风 促攻坚”交流会
    2025-07-02
    声学所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党员大会
    2025-06-30
    党建领航聚合力 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5-06-24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特别研究助理小组举办2025年度第2期学术交流活动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6期学术交流会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科学之"声" 启迪未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5-05-20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深切缅怀汪承灏院士
      • 讣告
      • 汪承灏院士治丧委员会
      • 生平传记
      • 追忆悼念
      • 科研成果
      • 科学家精神
      • 音容笑貌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新网:两院院士评出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深海载人潜水器榜上有名

发布时间:2011-01-20 作者:中新网 孙自法
【  小 中 大  】
 

  中新网北京1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57名中国“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19日下午在北京揭晓。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等当选为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等则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分别是: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探月工程二期揭幕。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研究。10月9日,在顺利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后,嫦娥二号卫星成功进入100公里环月工作轨道,按计划开展了各项科学试验与在轨测试,之后降低轨道对月面虹湾地区进行了成像。虹湾地区位于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是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10月28日,分辨率达1.3米的月面虹湾影像图的传回,标志着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

  ――“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66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世界第一,取得了中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历史性突破。“天河一号”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高速互连芯片,使得CPU之间的通信速度大幅提升。中央处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自主研制的“飞腾--1000”芯片。操作系列软件也是自主研制的“麒麟操作系统”。

  ――深海载人潜水器海试首次突破3700米水深纪录。经过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6年努力,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5月31日至7月18日,在中国南海进行了3000米级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设计下潜深度―― 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京沪高铁全线铺通。11月15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铺通。下一步京沪高铁将全力推进以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电力“四电集成”施工和站房建设为主的站后工程施工,展开全线联调联试。届时,北京至上海可实现4小时到达。京沪高铁是当今世界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最高时速38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12月3日,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间的先导段联调联试和综合试验中,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上午11时28分最高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自然?遗传学》杂志5月23日报道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这种基因产生变异后可使水稻分蘖数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同时茎秆变得粗壮,增加了抗倒伏能力。研究团队将基因分析技术与传统作物种植方法相结合,培育出了改良稻米品种,可使水稻产量提高10%。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揭示致癌蛋白作用新机制。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翼和付向东联合研究组发现,PTB蛋白不仅能直接抑制靶基因的可变剪接,还能直接促进靶基因的可变剪接。该发现打破了已写入教科书的、认为PTB蛋白是抑制蛋白的定论。该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子刊《分子细胞》上作为封面论文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这一研究成果对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对理解PTB蛋白的致癌机制和推动抗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快堆实现首次临界。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在7月21日上午9点50分实现首次临界。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快堆研发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实验快堆热功率为65兆瓦,电功率20兆瓦。其形成的核燃料闭合式循环,可使铀资源利用率提高至60%以上,也可使核废料产生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

  ――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16公里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距离是目前世界纪录的20多倍。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自然?光子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一成果。

  ――“大熊猫基因组”发表。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发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大熊猫基因组测序和组装》,1月21日以封面故事形式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表明,大熊猫有21对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因2万多个。这是全球第一个完全使用新一代合成法测序技术完成的基因组序列图。这一成果将成为基因组绘图的国际标准。

  ――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10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工业化技术”(DMTO-Ⅱ)在京首签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石化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技术许可方),与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被许可方)正式签约。这是DMTO-Ⅱ工业化技术全球首份许可合同,标志着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陕西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将实施煤制甲醇年产180万吨、甲醇制烯烃年产70万吨及配套项目。

  同步评选的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包括:

  ――人造生命迈出关键一步。美国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最终他们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并开始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繁殖。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第一个人造细胞,它向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专家评论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成果。

  ――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神秘的暗物质一直令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这种看不见的物质占宇宙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科学家首次探测到暗物质粒子。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的索丹铁矿地下2000英尺(约合610米),动用了30台高灵敏度探测仪,并将温度降低至零下273.1摄氏度。在这种实验环境下,当一种被称为“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撞击一个普通的原子时,这些探测仪将能够捕捉到撞击事件,从而确定Wimp粒子的存在。

  ――发现“超级细菌”。8月11日,来自英国、瑞典、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四国科学家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传染病》上联合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几种“超级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极高的耐药性,而这些细菌可能对全球的公共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这些菌株有一个共同点:都携带着一种相同的基因突变,能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 简称NDM-1。有了NDM-1,细菌就等于有了非常坚固的护盾,因为这种酶能够水解大多数抗生素,使之失效。上述文章发表后不久,“超级细菌”就在多个国家小规模爆发,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首次成功制造并捕获反物质原子。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利用磁场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捕获反物质原子。氢原子是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的最简单的原子。实际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早在1995年就第一次制造出了反氢原子,但只能存在几个微秒的时间,就与周围环境中的正氢原子相碰并湮灭。此次的突破之处在于,制造出数个反氢原子后,借助特殊的磁场首次成功地使其存在了“较长时间”――约0.17秒。这一成果被看作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大突破,将大大推动有关反物质的研究。

  ――IBM发布硅纳米光子芯片技术。IBM公司12月2日发布了其在芯片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历时10年研发的CMOS集成硅纳米光子学技术,该芯片技术可将电子和光子纳米器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计算机芯片之间通过光脉冲(而不是电子信号)进行通讯。这一新技术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可在一个标准的芯片制造生产线上生产,不需要新的或者特殊的工具。科学家有望据此研制出比传统芯片更小、更快、能耗更低的芯片,为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研发开辟道路。

  ――“普朗克”卫星绘出首幅宇宙全景。欧洲航天局7月5日宣布,该机构的宇宙探测卫星“普朗克”根据此前收集的数据,绘出了首幅宇宙全景。这幅图的珍贵之处在于捕捉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形成于宇宙大爆炸时期,经过137亿年的漫长旅行才到达地球,对研究人员而言,它就是研究星系起源的 “活化石”。图像正中是地球所在的银河系,其周围布满了冷尘埃形成的纤维状物质,研究人员分析说,这片区域正是恒星形成的地方,而“普朗克”卫星拍下正在诞生的星体以及尚处在萌芽状的恒星。天文学家根据它提供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及其现在的运行方式。

  ――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束流对撞首获成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3月30日宣布,大型强子对撞机总能量为7万亿电子伏特的两个束流对撞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目前能量最高的对撞。科学家认为,对撞成功对探索宇宙起源和粒子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4日宣布,2010年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对撞运行当天圆满结束,已完成今年的实验目标,获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对撞机的“性能参数亮度”达到设计目标,确认粒子标准模型的部分内容,在质子对撞中首次探测到“顶夸克”,确定“受激夸克”等新粒子产生的能级范围。

  ――“千人基因组计划”获重大成果。由中、美、英国科研机构发起的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千人基因组计划”,10月28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同时也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了在基因研究技术手段上的收获,相关成果标志着人类基因研究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这一计划取得了两个重要成果,第一是获得了迄今最详尽的人类基因多态性图谱,第二是探索出了研究基因多态性的新技术手段。

  ――发布首份全球海洋生物普查报告。历时10年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10月4日在伦敦发布最终报告,根据普查得出的统计数据,海洋生物物种总计可能有约100万种,其中25万种是人类已知的海洋物种,其他75万种海洋物种人类知之甚少,这些人类不甚了解的物种大多生活在北冰洋、南极和东太平洋未被深入考察的海域。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名科学家共发现6000多种新物种,它们以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居多,其中有1200种已认知或已命名,新发现待命名的物种约5000种。这是历史上首次进行全球海洋生物普查。

  ――量子纠缠首次在电晶体线路中完美实现。一个由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物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首次确凿地证明:从电晶体装置中分离出来的粒子,仍可实现量子纠缠。这是量子力学的一次突破性进展。量子纠缠在全固体材料中的完美实现,意味着量子力学真正走进了电子元件中,量子纠缠和全固体材料结合的目的就是实现量子计算以及更加固若金汤的通信。该成果让科学家迈入了量子研究的新境界。在以原子为基石的微观世界里,光与电的行为将不再服从古典规则,而是量子物理规律。

  中国“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每年进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17次。


附件下载:

上一篇:

上海嘉定官网:中科院声学所东海研究站入驻嘉定

下一篇:

科学时报:中科院声学所给力百度语音搜索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