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库卫群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杨 军
    副所长
    杨 波
    副所长
    王 雷
    纪委书记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造船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无人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用于水下目标探测的无网格稀疏恢复距离-角度估计方法
    2025-06-20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声阻抗效应的声表面波气体传感新方法
    2025-02-14
    声学所极地声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01-23
    研究人员在蜂窝结构中发现反常声传播特征并展示其在脱粘缺陷检测中的潜力
    2025-01-16
    声学所论文被评选为“2024年度中国高影响力数据论文”
    2024-12-11
    声学所王文团队论文获得Nature子刊2024年度热点论文奖
    2024-1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团队在EUSIPCO 2024 LAP Challenge中夺冠
    2024-09-12
    研究人员提出面向网络加速的FPGA动态部分可重构方法
    2024-09-03
    研究人员提出逐符号运动补偿的256QAM水声通信方案
    2024-08-16
    研究人员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地层横波速度层析成像新方法
    2024-07-23
    研究人员利用零群速度特征提出一种复合蜂窝结构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4-07-02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2025年招聘启事
    2025-04-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18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诚邀优秀青年人才申报2025年度海外优青项目
    2025-03-0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5-03-03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海洋声学技术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2025-07-03
    声学所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开展2025年度第二次集体学习
    2025-07-03
    声学所召开第二季度党建工作推进会暨“学精神 强作风 促攻坚”交流会
    2025-07-02
    声学所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党员大会
    2025-06-30
    党建领航聚合力 抢占科技制高点
    2025-06-24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特别研究助理小组举办2025年度第2期学术交流活动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6期学术交流会
    2025-05-26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5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4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15
    声学所举行2025年第3期学术交流会
    2025-04-02
    科技合作
    更多+
    科技导报社调研声学所
    2025-03-10
    青岛市人大代表慈国庆参加市人大代表座谈会
    2024-03-27
    青岛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张建军调研北海研究站
    2023-12-04
    超快速高灵敏声表面波氢气传感器入选中国科协科研仪器优秀案例
    2023-03-28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调研声学研究所相关工作
    2023-03-23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科学之"声" 启迪未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25-05-20
    我们的耳朵——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北京分会 “爱科学小课堂”第 23期科普活动在声学所举行
    2024-09-10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走进北海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4-07-15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5T专刊在京发布 国内首次系统性地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和展示世界首创的超高场5T磁共振技术
    2024-06-28
    声学所作品获评2023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2024-04-01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评定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深入贯彻八项
    • 2025年全国两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 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2024年全国两会
    • 平语近人(第3季)
    • 中国科学院2024年度工作会议
    • 科技创新再出发
    •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深切缅怀汪承灏院士
      • 讣告
      • 汪承灏院士治丧委员会
      • 生平传记
      • 追忆悼念
      • 科研成果
      • 科学家精神
      • 音容笑貌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媒体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与“蛟龙”一起成长的深潜英雄

发布时间:2013-06-13 作者:陆琦
【  小 中 大  】

张东升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自己研制的国产设备能像国外进口的产品一样,被国内海洋领域的圈内人士所认可,并在海洋事业中真正发挥作用。

“我在‘蛟龙’号任务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将会激励我不断向前。”荣获“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后,张东升的感言很简单。

张东升,中科院声学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负责“蛟龙”号声学系统中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操作、维护以及数据后处理、成图等工作。作为试航员之一,从2009年开始,他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上试验。

“半路出家”的深潜英雄

张东升说自己是“半路出家”。“蛟龙”号于2002年立项,他从2009年开始参与其中。

“参与‘蛟龙’号的工作,肯定就有下潜任务。”对于这一点,张东升很明确。而之前正是因为对下潜有顾虑,有人放弃了“蛟龙”号的工作,张东升义无反顾地接手了。

“当时也没多想,觉得既然是‘载人潜水器’,对人的安全一定是考虑最多的。”张东升说,“既然是工作,分配给我,干就是了。”

在“蛟龙”号声学系统中,张东升负责的是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这是基于声学所专利技术研制的装备,能够同时获得海底的三维地形图和二维侧扫图,为“蛟龙”号提供探测海底和水中小目标的能力,还能为海底资源分布规律等研究提供基础性和关键性资料。

张东升表示要感谢在他之前参与“蛟龙”号工作的同事。“尽管他们没有参加海试,但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在4年海试期间系统工作稳定,状态保持良好,给我减少了不少工作量。”

从1000米到7000米

从2009年开始,张东升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上试验,四年间一共下潜了11次,“自始至终都没觉得有多危险、多恐怖”。

一坐到潜水器里,张东升便立刻进入工作状态,心无旁骛。“入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保持潜水器与母船的水声通信是建立的,否则不具备下潜条件。”

其实对于潜航员和试航员来说,整个下潜过程中,最难受的是在水面的时候——潜水器受海浪的影响,摇晃比较厉害。张东升记得2009年1000米海试的时候,很多设备状态不是特别稳定,反复测试设备,每次下潜都要在水面漂好久,“晃晕了,就咬牙挺着”。

当时又值8至9月份,南海的气温很高,潜水器里又热又潮,刚干了5分钟,浑身都湿透了。专注于干活的张东升压根没在意,直到干完活,发现胳膊上成串的汗珠。

去年7000米海试时,从入水到出水,作业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超过了10个小时,潜水器内空间狭小,水面热、海底冷,很不舒服。张东升坦言,“下去一趟,得缓一两天才能把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过来”。

“听说深海7000米处1平方米压强就7000吨啊,我也担心呐。”张东升下潜的十多个小时,父亲张国臣一直守在电视旁看直播,“我为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感到自豪。”

英雄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奉献。“我爱人也是搞科研的,还登过珠峰,所以她特别能够理解我、支持我的工作。”张东升说。

为载人深潜再送一程

尽管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技术改进及5000米~7000米海试”课题均已结题,但“英雄们”的工作还未结束。6月初,“蛟龙”号将再度起航,全面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那时,张东升等人还将继续参与其中,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生力量扶上马,再送一程。

“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专业性非常强,而且目前还不是成熟的产品,所以移交给应用方还需要一个过程。”张东升表示,他参加“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把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的操作、数据处理、成图等整套流程顺利移交给国家深海基地的相应技术人员。

在此期间,张东升可能还会下潜一两次。“压力当然没有7000米的时候大。”张东升笑着说,“顺利交接后,我在‘蛟龙’号的工作就算告一段落了。”

由于“蛟龙”号的声学系统已是比较稳定的一套系统,不需要频繁更改、替换部件,张东升把精力更多投入到另一个“863”项目,给科学号配备一套声学深拖系统。

“首先保证‘蛟龙’号的任务,等回来再把其他事情做起来。”张东升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自己研制的国产设备能像国外进口的产品一样,被国内海洋领域的圈内人士所认可,并在海洋事业中真正发挥作用。


附件下载:

上一篇:

新华社:“蛟龙”号首个试验性 应用航次今日首潜

下一篇:

中国科学报:“我的工作请放心”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